我們傾向於看待每一年為非凡的,而在某著方面,每一年的確是。但在較廣泛的意義上,2014年只不過是人類長期來的勝利和苦難的微小部分。戰爭被發動、奇妙的發明、疾病的擴散、和人們跌入愛河。不同人將有一張他們覺得今年最重要事件的列表,而以下是我的。
我們傾向於看待每一年為非凡的,而在某著方面,每一年的確是。但在較廣泛的意義上,2014年只不過是人類長期來的勝利和苦難的微小部分。戰爭被發動、奇妙的發明、疾病的擴散、和人們跌入愛河。不同人將有一張他們覺得今年最重要事件的列表,而以下是我的。
上禮拜,美國總統歐巴馬,和古巴總統勞爾‧卡斯楚,同意交換被懷疑當間諜的囚犯。華盛頓和哈瓦那也同意舉行會談,以建立外交關係為目標。他們沒有在結束禁運上達到協議,這需要美國國會的認同。
這不是個什麼驚人的協議。他吸引注意是因為美古已斷交幾十年,而沒任何一方願意做出有意義的讓步,或跨出那第一步。在美國,一群保守,和主張人權的古裔美國人,對古巴侵犯人權的譴責,推翻了那可能性。在古巴,保持針對美國的敵意,是維護共產政權的主要關鍵之一。古巴政權是誕生於對抗美國的帝國主義,而美國禁運更是被政府用來解釋古巴的經濟失敗。國際上也沒有力量施壓任何一方遷就另一方。在雙方國內裡,卻有動機保持現狀。
中東和波斯灣國家
中東和北非擁有最多依賴石油的經濟。這地區出口了世界將近三分之一的原油和液化天然氣。中東,尤其是波斯灣,也占據了OPEC大部分的產量和出口。所以中東這地區是最受國際能源市場影響,也最能影響價錢變動的地方。油價持續低於$90下,或許會危害該地區許多出產國,在阿拉伯之春後,的經濟安穩。
北韓代表團不久前結束了在俄羅斯長達一星期的拜訪,並有報導提示平壤和莫斯科或許在2015舉行高峰。兩國應該會繼續擴展經濟合作,包括運輸和能源設施發展,連接俄羅斯、北韓、和南韓。雖然歷史包袱,和其他區域強國將持續挑戰莫斯科,加強的關係將定義俄羅斯在太平洋的策略。
當時帶領代表團的是朝鮮勞動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崔龍海」。團隊包括經濟、外交、和軍事人員。代表團拜訪了海參崴、伯力、和莫斯科。代表團也有與總統普丁見面,並授於他北韓領導金正恩的一封信。雙方都重新評估了聯結天然氣管到北韓,並透過他延續到南韓的可能性。
自從六月,原油價已跌了將近25%,而不同因素引起石油生產國的關注。當有人預測油價也許將保持現狀或更低,至少到2015年晚期,這已讓許多投資銀行削減短期原油期貨的價錢。我個人認為,石油供應會保持高昂,當北美提高能源產量,而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 將猶豫,或無法有意義的減低石油產量。在短期內,中國經濟緩慢,停滯的歐洲經濟,將限制石油需求成長的潛力。這些因素或許為原油價反彈造成困難。
民族主義似乎很流行。學者也許常討論著普世價值觀,和打擊決定論與本質主義的需求,媒體或許透過普世人權的窗戶看待世界,世界菁英可以在達佛斯宣稱要創立能夠打敗各種分裂的自由秩序,但民族主義(也包含宗派主義)不但生存著,他甚至盛行著。
在東亞,民族主義的存在很廣泛。當代的國家譬如: 中國、日本、越南、菲律賓,不是為什麼意識狀態,而是地理競爭。軍事科技的進步(戰鬥機、彈道飛彈、間諜衛星、戰艦) 也為世界兩大文明,中國和印度,創造全新的策略競爭。中東最近經歷不少政治動盪。很多人看待情況為民主革命,但我認為不過是中央極權的危機。一個種族、宗派,和部落越來越具有重要性的危機。在歐洲,歐盟的衰退已復活了民族認同、右翼政治、和反移民運動。到了非洲,我們可以在中非和南蘇丹看到,建立在宗教和部落認同的打鬥,和種族清洗的恐懼。很明顯的,學者們與世界各地的許多因素,講著不同語言。
歐洲經濟危機逐漸底慢慢腐蝕許多歐洲國家的政治制度。新角色的出現危脅著傳統強國的霸權。許多幾年前無法想像的事件,或聯盟,如今在歐洲是公開的話題。瑞典在12月3號宣布提前大選,部分因為極右派的政治手段。在西班牙,中右翼的執政黨已公開討論與長久的中左翼對手聯盟,預防抗議黨奪取勢力。歐盟的一些關鍵成員,包括,瑞典、西班牙、英國、和也許希臘,都將在2015執行大選。在多數情況下,這些國家都將經歷沒人在2008前想像的到的結果。
瑞典
美國與伊郎關於核能的談判又失敗了,但新限期很快又被訂下。談判失敗要是發生在去年的話,必定是被看成充滿威脅與緊張的危機。這次從對待失敗的反應,我們看得出來美國與伊郎關係的變動。我們無法了解這改變,如果不顧及在中東發生的地緣政治移動。這移動也重新定義了核能問題的緊急性。
這些移動的起因在於伊斯蘭國的崛起。從意識狀態看,伊斯蘭國與其他聖戰運動沒兩樣。但就地理存在而言,伊斯蘭國已與其他脫穎而出。長久以來,蓋達組織雖然一直想要控制個國家,但他保留著疏散、恐怖組織的的狀態。他沒有長久性的擁有一片領土,他是個運動,不是個據點。但伊斯蘭國,如名字解釋,是不同的。他把自己看成是會跨越國家擴散的哈里發國(由最高宗教和政治領袖領導的伊斯蘭國) 核心。他如今已在敘利亞和伊拉克成立自己為個地理實體。在這兩個國家裡,這組織控制了有粗略國界的區域,並擁有大致上常規的軍隊,設計用於捍衛和擴大國家的控制。一直到現在,不管經歷過失敗和成功,伊斯蘭國保留著這些特徵。雖然伊斯蘭國花費大量資源在分散的游擊型式,並保留著重要的恐怖組織特徵,他依然是該地區沒見過的現象: 「扮演國家的伊斯蘭運動」。
東亞可以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區。他是世界經濟的地理組織原則。他也擁有一系列穩定的強國。但除了哪個報導寫關於哪個中國異議人士或哪個文章譴責北韓政權的蹂躪之外,在西方,不同學者對東亞的寫作比其他地區少很多。是否因為東亞,相較下,沒提共較精彩的話題?
事實上,東亞在很多方面上代表了對人文主義的反駁。他成功又繁榮,擁有先進的基礎設施和科技,但在宏觀政治上,民族主義卻比普世主義有地位。中國、日本、南韓、越南和菲律賓的民族認同引起或延續了東南海群島的糾紛。東亞展示了排外主義不只是限制於擁有不同派系的貧窮社會。他更是資本主義的發展不一定帶領到普世價值觀的最好例子。
看到香港學生抗議持續的進行,天安門事件的記憶也就自然的浮現在腦海中。也許不那麼俱有標誌性但卻值得注意的還有以學運開始的1956年匈牙利革命,2007年學生要求憲政改革的委內瑞拉抗議。每個學運都是獨特的。香港學運針對的是對香港的政策而不是全中國的廣泛民主改革。但這些運動都擁有著超越邊界的特徵也為什麼我覺得值得關注。
學運讓政治底下的種種社會、文化層次曝露出來。就像海浪下的各個海流。人文地理形成社會的基礎,並支配著它。就算我們看政府為最高政策制定者,那些社會暗流才是帶動時代、思想和文化的改變。而這些改變也形成政府能運作中的限制。
在1775年,里斯本大地震的發生,讓好幾萬人丟了性命。這地震毀了葡萄亞首都將近四分之三。當時六十歲的法國哲學家,伏爾泰,以理智之名抗議「大自然可恥的拋棄」。我們也許覺得可笑為何伏爾泰會在許多文學作品對地震直接提出抗議。但湯馬斯‧曼在他1924年的小說《魔山》裡,透過一個角色提出:「伏爾泰對自然現象的譴責,具有個重要的目的。伏爾泰拒絕人類必須向命運屈服。大自然是力量,屈服於力量或在他面前投降是奴性…為了符合任何力量,自然、地理、文化或經濟,而拋棄社會應走的方向,是對人類尊嚴的侮辱。」
伏爾泰當時不是唯一提出除這抗議的人。牛津學者,比賽亞‧柏林,1953年出版的《歷史必然性》提出「非個人力量決定我們人生是不道德和懦弱的事」。同樣,這裡所謂的力量是指、地理、自然資源、民族特徵、等等。我們不能忘記柏林的年代經歷過法西斯和共產主義,也就是說經歷過外來力量試圖否認人類「道德主權的權利」。
什麼是獨裁者或威權主義者? 我們也許都有大致上的概念。當然,最快想起的或許是希特勒、史達林和毛澤東。另外還有海珊、阿薩德父子也都是獨裁者。但在許多情況下,事情不是那麼的絕對和簡單。在許多案例,局勢的現實(和道德)是更為複雜的。
鄧小平算獨裁者吧? 畢竟,他從1978到1992是中國共產黨的老大。他不是被選上的。他透過恐懼統治。他批准了北京天安門屠殺。但他也帶領中國走向市場經濟,並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幫大量的人民提高生活水準和個人自由。以被影響的人量看,這在有記錄的經濟歷史上或許是從未有過的事。為這成就,我們可以評價鄧小平為二十世紀最大偉人之一,與邱吉爾和羅斯福看齊。
我一般不對一個國家的國內政策提出評論除非他影響國際事件。不過,美國的國內事務值得關注因為他們常常對國際關係有一定的影響。我們如今邁入歐巴馬總統任期最後階段。像許多二戰後的總統,他似乎將以失敗狀態完結。這不是對他任期的判決,也不是批評他任期裡外的政治組態。
美國中期選舉結束了,國會與總統卡在個困局裡。這本身並沒有太大意義。受歡迎的美國總統們例如艾森豪也陷入這種情況過。制度上的分裂將只會成為問題當民意也跟隨移動反對總統。我相信有很多不同更尖端方法分析政治民意,但我覺得以下這模式蠻好用。
馬克思曾經用過東方專制主義來形容當代部分發展中世界的暴政。在1853年的某紐約報紙,馬克思寫了"在西方外,在政治不發達並還需要巨大結構來組織擁有許多孤立社區的巨大領土的文明,一個必須的暴虐中央權力誕生了"。
馬克思從沒有在這理論上鋪述而這段話也就只是一句話直到魏復古,一位為逃離納粹主義而移民美國的前德國共產主義者,接納馬克思的概念並在1957年出版《東方專制主義--對於極權力量的比較研究》。魏復古覺得在歐美之外存在著一種獨特的專制和獨裁主義。他認為這足夠獨特給他起個名字: 水力帝國。這種官僚制專權創造過巨大的軍隊並建設過龐大的建築設施。要達成的美學效果是用最少的想法而最多的材料。金字塔和那些曾經試圖透過專制政權控制尼羅河的埃及法老王在這時也許浮現腦海中。
二十五年前,充滿喜悅和憤怒的人群推翻了柏林圍牆。喜悅是因為德國分隔和獨裁的結束,憤怒是指向恐懼。恐懼一部分是害怕共產壓迫,一部分是自1945年籠罩歐洲的戰爭威脅。一部分是意識形態,一部份是地理政治。就像每個具有決定性的政治事件,恐懼、憤怒、思想和地理政治形成一個烏煙瘴氣的混合。
馬克思主義的動搖
歐洲充滿著不同民族與國家。六十年前,壓制危險民族主義的需求導致從未有過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實驗稱為歐盟。數十萬的歐盟公民跨越歐洲大陸加上成員國之間邊境管制的舒緩顯示出這實驗在許多方面的成功。但持續膨脹的民族意識、令人擔憂的高失業率和對政治人物的不滿也指出了歐盟的嚴重局限度。到底全球經濟風暴如何搖醒了歐洲大陸沉睡中的歷史趨勢和露出民族之間不同傳統的斷層線?
經濟危機對歐盟各個成員國的影響不一樣因為歐盟把擁有不同經濟發展的國家合併於一個貨幣。仔細觀察歐洲地理其實就不難了解: 南方國家一直以來資本成本較高但提共資本能力較低,北方國家卻相反。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是中國名著三國演義的開頭。他完美的詮釋了中國地理政治的基本動態。他是數千年來中國無數統治者統一卻無法持續治理的掙扎。他是個離心力和植根於歷史與地理中的分裂的故事。但他也或許是在更基本的層次上一個以向心力走向統一的故事。
這動態不只限於中國。蘇格蘭公投和其他的分裂運動都往不同的方向進行。數十年前,二戰啟發的民族主義深深的改變了世界版圖。今天,被掩埋的民族主義和不同的族群認同運動重新挑戰了國家體制是不可破壞的想法。
美國總統歐巴馬最近因外交政策與許多其他事件受到強烈批評。這不是第一次。前總統布希也因為相類的事被攻擊。一直以來我都認為一個國家的行為是較基於外來的力量而比較不是基於當任的領導人。一個國家的總統應該為國際事件負責到何種程度? 而又應該為什麼負責任?
在英國,每個小孩都知道大憲章。大憲章是1215年,貴族逼迫於約翰國王,好限制他權力的條約。英國走向憲法政府是個從中世紀開始的過程。英國民主的發展更是個漫長緩慢的故事。第一次國會會議發生在簽大憲章將近半世紀後的1264年。女性參政權更要等700年後的1918才被允許。簡而言之,西方所定義的健康民主花了英國大約一千年實現。
有效的民主制度不是一個能輕易出口的產品。他是個文化的表達、歷史的發展,並需要不斷的被看護和維護。英國民主不是透過什麼民間團體的人權護衛者所教的,他是經過複雜血腥的王朝政治、中世紀與新時代多數的起義演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