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似乎很流行。學者也許常討論著普世價值觀,和打擊決定論與本質主義的需求,媒體或許透過普世人權的窗戶看待世界,世界菁英可以在達佛斯宣稱要創立能夠打敗各種分裂的自由秩序,但民族主義(也包含宗派主義)不但生存著,他甚至盛行著。
在東亞,民族主義的存在很廣泛。當代的國家譬如: 中國、日本、越南、菲律賓,不是為什麼意識狀態,而是地理競爭。軍事科技的進步(戰鬥機、彈道飛彈、間諜衛星、戰艦) 也為世界兩大文明,中國和印度,創造全新的策略競爭。中東最近經歷不少政治動盪。很多人看待情況為民主革命,但我認為不過是中央極權的危機。一個種族、宗派,和部落越來越具有重要性的危機。在歐洲,歐盟的衰退已復活了民族認同、右翼政治、和反移民運動。到了非洲,我們可以在中非和南蘇丹看到,建立在宗教和部落認同的打鬥,和種族清洗的恐懼。很明顯的,學者們與世界各地的許多因素,講著不同語言。
許多菁英對於世界的願景是,普世的認同將代替較窄小的思想。這想法源自於冷戰的結束,和通訊的革命。冷戰的結局培育了普遍民主主義會逐漸成為世界政權先鋒的想法,當不同意識狀態的鬥爭被認為是過去的事。後來發生的通訊革命,網路、智慧電話、社交媒體、和廉價航空的出現,被認為是全球聯合的力量。
但科技是價值中立的。他能夠成為綜合,就像他也能是分裂的力量。當越多不同背景和價值觀的人互相接觸,他們也就越不只體會到他們多相同,也多不同。近距離,不管真實或虛擬,能夠引起最深的敵意。
自由也一樣。
「自由」兩個字,在美國的的政治詞彙,有著神聖的光環。但自由不只釋放個人的力量,也釋放了團體的力量。當人們從壓迫中被解放,他們意識到的,不只是驕傲的個人認同,也是驕傲的種族或宗派認同。美國人認為別人體會自由的經驗,一定會與自己一樣。這不過是高傲,不能被認為是指細分析後的結論。
也因為這樣,冷戰後的時代,是一系列的天真假設。在那些假設當中,也許最諷刺的例子發生在90年代。當時西方普遍認為,解決中東問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商業化的大眾傳媒。一個不太受政府限制,能夠稀釋反西方態度和政治、種族、宗教分裂(尤其是阿拉伯和以色列) 的媒體。「如果專制政權對人民思想的控制減低,那中東會比較和平」是當時的想法。換句話說,也就是更多自由。那大眾傳媒的確被創立。利用該地區過去的標準,Al Jazeera和Al Arabiya (半島電視台和阿拉伯衛星電視台) 是仿照美國模式獨立的組織。但他們的觀點(至少在阿拉伯文的廣播) 結果是對於西方和以色列利益充滿敵意,甚至也許比他們所代替的政府頻道還強烈。他們顯示了自己文化狹窄的一面,就像許多美國媒體一樣。
菁英人士忽略的因素還有一個。菁英一部分的定義,就是傑出,或具有特別魅力的人。他們一般因此擁有強烈的信心,並全方面的歡迎著世界主義。他們不會在陌生環境中感到不安。但大部分的人,並不傑出,或具有特別魅力。他們的人生中,充滿著不同壓力。很自然底,他們會在家庭、社區、宗教、或某種團體尋求寄託。在個大眾傳媒科技粗俗打擊傳統價值觀的時代,不管直接不直接,刻意不刻意,大眾社會異化的感覺強烈化,也帶領他們往更深的排外信念
所以正統派的猶太教(Orthodox Judaism)和福音神學(Evangelical Christianity)在當今美國的復活不是意外,就像在大中東地區復活的理想伊斯蘭主義一樣。不管是美國無意義的大眾文化,或穆斯林世界的西方化,人們需要一個道德和精神標準來對抗科技的異化力量。在東亞,可以被認為科技最先進的地區,民族主義幫助填補這空隙。當今的民族主義,部分不過是被放大的現代主義。許多不退回宗教擁抱的人,慢慢失去了對「神」的信仰。換句話說,失去了對「個人的不朽」的信念後,他們轉向「集體的不朽」。
在歐洲,以某些方面看,這現象比其他地區嚴重。歐盟是個世界主義菁英統治的帝國。反歐盟心情和右翼政治的崛起,顯示出不只是文化,但也是對政權的直接政治敵意。歐盟領導在很久以前計算出民族主義已死去,並認為歐洲人,經歷過兩個世界大戰後,只希望能拋開所有分裂力量喘息。但大眾其實或許需要歷史上的定點,並透過民族和宗教認同保護他們於單調的普世主義。
在歐洲,雖然全球化激發了異化現象,並造成民族主義的復活,不一定表示新的民族主義會像中古時代的強烈。他是以較含蓄的方式表達。的確,個人和團體認同之間的平衡點,似乎在重新定位中。我們畢竟不是一群無法互相分別差異的人。我們都有語言、文化、種族,和宗教特徵,形成我們的身分,我們與別人的差異。
或許,世界主義和民族主義,與普世主義和排外主義之間的緊張是必須的。當象徵冷戰的柏林圍牆崩塔的時候,有人說過:「我們誕生在同一時代的紐帶,以經比我們誕生在同一個國家的紐帶強大。」時間的紐帶,是否能克服血統的紐帶? 這問題關係到我們所有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