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開始討論美國革命。有兩件事要記住。首先,美國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是不一樣的事件。第二,美國革命與稅務沒有什麼關係。

 

如果你還記得,七年戰爭1763年的巴黎條約結束,而這讓殖民者不開心,因為這限制了他們於印第安人奪取土地的能力,也讓他們承擔了大量的戰爭債務。戰爭很昂貴,而英國當初借了1.5億磅。光是支付利息就霸占了國家預算的一半。因此,為了支付戰爭,英國決定加稅。既然美國殖民者是戰爭最大受益者,英國政府覺得他們也要分擔負擔才公平。

 

稅務在殖民貿易上並不是新奇的事情。英國政府早就已在不同物品上加稅,好減低與英國的競爭。但這些稅是用於試圖規範貿易,而不是償還戰爭債務。更何況那些稅透過走私其實很好逃避。

 

但殖民者主要的憤怒是他們對於英國強加的稅無法給任何意見。自從1760年,有些殖民地已經透過自己的議會設立自己的稅法將近一百年了。加稅本身不是問題,而是缺乏任何議會代表。第一項所謂壓迫性稅務是1764年的《蔗糖法案》,把加勒比海進口的稅,從每加侖六分改成每加侖三分。稅法其實是降低了稅,但不一樣的是英國為了打擊走私,決定開始的認真執行它。這法案也授與英國法院權利審理殖民走私販,從相對下較寬容的當地法院奪走那力量。但這些法案相較於1765年的《印花稅法案》還不算什麼。

 

印花稅法案宣令所有影印出的產品都需要黏張郵票。當然,郵票不是免費的。這純粹是為了讓英國產生收入,並主要影響利用很多紙的人,像是報紙社或律師。但他們也就是最有能力抗議的人。

 

也所以在同年的十月,抗議者舉辦了印花稅法案議會,並在開會後決定抵制英國貨。而這是所有殖民地第一次大規模的協調行動,也或許是第一次我們能以團結的方式形容殖民地,幾乎像是個政府。


原本設立於抗議早期法案的通訊委員會,如今擴大於協調抵制行動,並幫助人們意識到自己的「自由」。他們也激發有時暴力的街頭行動。這些直接的行動是由稱呼自己為自由之子的團體安排,並非常的有效。

 

英國議會在壓力下廢除了印花稅法案,但通過了《公告法》。基本上,英國想說的是我們有能力加稅,但不過在此時決定不如此做。印花稅法案的廢除被許多殖民者看待為大勝利,但當初主要協調抗議的都是菁英,而當你談到被代表的這種事,每個人都會想參加。

 

在同時,英國依然需要錢,也因此財政大臣查理·湯姆森1767年說服議會加新稅。這湯姆森法案》也設立了新海關打擊走私。許多殖民者再次以抵制回應,而這此連女性也加入行列,以自由之女的名義,鼓勵自製衣服代替英國貨。但不是每一州都同意。工匠們支持抵制,當這代表了更多收入,但費城紐約的商人就並不如此了。他們的生意在於進口並販賣那些被抵制的商品。有時,抗議失控,並導致了像是1770年的波士頓大屠殺。雖然叫作大屠殺,但其實只有五名殖民者失去性命。大致上,抵制行動和示威是有效的,而英國商人也支持廢除那些法案,只留下了茶葉稅。

 

1773年的《茶葉法案》為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茶葉提供免稅和退稅,而這允許他們賣便宜的茶葉於殖民地,並實際的降低了茶葉價錢。那為何殖民者會如此的生氣到打扮成印第安人,把以今天的價錢算,等於將近四百萬美金的茶葉丟入波士頓灣?  有些殖民者認為便宜茶葉將影響走私販和茶商的收入。但大部分只是為了原則生氣。茶在當時對殖民地和英國都是很重要的飲料,而允許英國在如此的產品上打稅將為英國在任何產品上打稅設下前例。

但這些示威者失算了,以為英國將因為抗議退步。英國反而通過了一系列後來殖民者統稱為《不可容忍法案》。《麻薩諸塞政府法案》削減了當地的自治權,而《駐營法案》逼迫殖民者,當被命令時,收留英國士兵。《魁北克法案》擴展了魁北克的南方邊境,並授予天主教徒宗教寬容,而這不受剛經歷大覺醒的殖民者歡迎。

 

殖民者對於這些法案的反應其實就是美國革命的開端。首先,麻薩諸塞通過一系列的決議呼籲大眾違反不可容忍法案,停止繳稅,並準備戰爭。
  

1774年九月,一組代表在費城見面協調反抗不可容忍法案。這是第一屆的大陸會議,而透過這次會議設立了大陸協會監督抵制行動,並鼓勵當地製造業。這是英屬美國第一次的廣泛政府。這種現象對歷史學家來說是個大事件。協調行動實現某種目的就是政府在做的事。要說第一屆的大陸會議是美國的第一屆政府一點都不為過。我們甚至能說派遣代表去費城是第一次真正的革命行動,雖說不是宣言獨立。

不管如何,許多殖民者的態度開始改變。他們不是以英國人身分捍衛權利,而是基於對自由和自然權利的抽象概念。在這方面,大陸會議卡在於兩個觀點。他以在英國王國天生自由的身分證明自己的行動,但同時也討論到了永恆不變的自然法規。所有人類都擁有來自自然法規的權利,也慢慢變成重要的思想,並且不只是在美國。

 

這又帶領我們到另外一個重點。美國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不是同件事。首先,戰爭在美國獨立宣言前的十五個月就已開始了。第二,單純的宣言獨立並不代表你就是獨立國家。

殖民者與英國的戰爭開始於1775年四月。雖然殖民者打輸了有名的邦克山戰役,英國的傷亡是如此的嚴重,他們被迫放棄波士頓。但他們成功佔領了紐約,而紐約在戰爭的期間幾乎都在他們手下。當我們思考這戰爭,我們必需了解不是每位殖民者都是支持獨立。紐約賓夕法尼亞的菁英都非常緊張這革命熱情將導致一般的工匠和農夫都開始認為自己值得在政治上擁有發言權。

 

這提醒了我們不是每個人都想要獨立的國家。1775年的七月,大陸會議寄了《橄欖枝請願書》給喬治三世表明美國人是忠誠的英國臣民,並想要與祖國和解。但後來出現了湯瑪斯·潘恩的小冊子《常識》。《常識》出現於1776年的一月,利用簡單和直接的英語寫出,包含像許多強硬的修辭像是「一位誠實的人,在神的眼裡比有史以來戴過皇冠的惡棍對社會都還有價值」,也有基於常識的像是「要認為大陸將永遠受一個島嶼管轄是荒謬的」,但也有較美麗的像是「我們擁有的武器是愛」。

 

總體來說,潘恩的論點幫助了激發美國是特別的,或甚至是獨特的想法。潘恩還說: 「美國的追求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所有人類的追求。」而這小冊子賣得很好,也因此被很多人閱讀。順帶一提,他死時沒任何財產,也只有八位參加了他的葬禮基於他對基督教的嘲諷。

 

美國終將因為許多理由宣言獨立,但潘恩的論點是很重要的一個理由,也標誌了著一個時刻,當筆確實是,如果沒有更強大,至少比劍還重要。在小冊子發表的六個月內,第二屆大陸會議就宣言了獨立,並簽署了世界歷史最重要的文件之一。

 

我們將在下一篇從這開始。

  

  

arrow
arrow

    風痕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