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自從他對俄羅斯總統說他們有相似的個性,中國總理習近平一直以強烈的速度中央化權力。他的反貪污運動拉下了一系列以前認為碰不得的人物,包括中央政治局的人物和資深的將軍。相同的,他也深深的在公民社會裡擴展他的力量。美國一個國際性的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在他每年一度的網路自由調查指出在六十個國家裡,中國排名第五十八,僅在敘利亞和伊郎前。許多中國觀察家認為習近平是毛澤東後,國家最強大的領導者。
這或許對支持孟捷慕(James Mann)稱為「平穩情境」(Soothing Scenario)的擁護者是壞消息。孟氏在2007發表的《對中共的幻想》中推論中國三個可能的未來,並反對最受歡迎和或許有點短視的觀點。這觀點宣稱當中國變的越富有,他也會變得更民主。他利用了日本、台灣、南韓、和新加坡做為例子。在過去六十年的經濟成長後,每一國都從威權主義移向民主 (只是程度不同)。前英國總理布萊爾說過中國民主有「不可阻擋之勢」,而前美國總統小布希更解釋:「經濟自由製造自由的習慣,而自由的習慣製造民主的期望...。」
問題在於過去歷史的類比似乎都指著反方向。在過去,成為強大和富裕的國家很少會學習他們將超越的國家的政治制度。反而是那些落後的國家開始仿冒新贏家。一百年前,很少有美國人會擔心美國變得歐洲化,但很多歐洲人擔心歐洲變得美國化。再往前兩千年,偉大羅馬和漢朝帝國向住周圍的居民釋放文化影響,直到帝國的經濟、軍事、和政治力量衰弱,影響力的流向逆轉,而羅馬和中國被「野蠻化」。軟實力似乎總是跟著硬實力。
與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類比指出,當中國變越富有和越強大,他會走向西式民主。與過去歷史帝國的類比指出當中國變越富有和越強大,西方會走向中式威權主義。哪一個類比較有用?
長期的觀點
兩萬年前,在冰河時期最冷的時候,地球上的人都是狩獵採集者,花幾乎所有的時間在十幾個人集成的或更小的團體。拿考古證據和當今世界的狩獵採集團體比較,我們能發現男人雖然往往多一點權力,在幾乎每方面,那些社卻是更平等的。他們沒有永久的政權職位,重要決定一般是透過一輪輪的公開討論,而試圖支配他人的,一般會以嘲笑、放逐、或甚至處決對付。他們是高度民主的社會。
一萬兩千年左右,當農業在當今中東地區被發明,一切都變了。生活逐漸不民主了。政治、經濟、和性別不平等惡化了。到了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幾個國家慢慢成形,而窮農民在政府裡幾乎沒聲音。
接下來的五千多年間,至少百分之九十九的所有人生活在極不民主的農業社會。就連古希臘有名的民主也不過是不健全的例子。古希臘人生活在幾百萬人的城邦裡。他們把政治決策放在公民集會手裡。但女公民沒任何政治權利,而在雅典,幾乎三分之一的人是奴隸。他們對民主的定義不是我們今天任何人能了解的。
經過一萬年的缺席,民主再度捲土重來其實是非常近期的事。在17世紀,一群反叛者在西歐做出驚人的要求。與其讓一位神聖認可的統治者代替另一個,這種分別應該被淘汰。一百年後,法國和北美的革命家更進一步的設立宣稱政權來自人民公意的政府。在19世紀,民主席捲了中西歐和他的殖民地。二十世紀開端,投票權延伸至婦女。
根據自由之家,一直到1972年,世界社會只有29%歸類為真正自由,而46%為不自由。到1988年,比例完全倒轉,46%自由和26%不自由。2007年執行的民調指出多數 (66%-68%) 每一洲的人都說民主是最好的政府形態,無論地理、性別、宗教、和年齡。哲學和經濟學家阿馬蒂亞說:「民主已是普世價值觀。」
新興的模式
我認為這簡單的趨式有簡單的解釋。一個有趣的解釋是人們如何從環境提取能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哪一種的政治組織會發跡。打獵和採集的覓食者能提取的能源不多。他們沒有選擇的生活在小形、可動性很高的團體。只有簡單的分工可行,也代表了他們的科技也只能維持在原始的階段。
在這種世界裡,等級制度沒什麼用。流動和開放的社會比僵硬和封閉的社會更能合作、團結、和找食物。平等主義獲勝於等級制度,也是為何幾乎所有狩獵採集社會是民主的。
利用馴化的植物和動物的農民比覓食者提取的能源多出許多 (雖說工作也辛苦許多)。他們沒有選擇的生活在較大的團體。農業城市,像是第一世紀的羅馬或七世紀的長安,擁有差不多一百萬人口。分配工作較複雜,而更先進的科技不僅變成有可能,也是必需的,如果農業社會要生存。
在這種世界裡,平等制度無法運作。僵硬和封閉的社會比流動和開放的社會更能合作、團結、和種食物。等級制度獲勝於平等主義,也是為何幾乎所有農業社會都是不民主的。
為何在17和18世紀大西洋北邊開始改變是因為運輸產物、人、和思想能力提升了社會提取能源的能力。19世紀的工業革命又再次進步,而這讓人類集群在巨大的城市。分配工作變成極度複雜,也引起科技進步的爆炸。
在過去農業社會高效率的政治制度無法在化石燃料適應或許其實並不驚人。驚人的是什麼代替了他們。
工業文明和民主
化石燃料經濟產生大量的產品和服務,而在19-20世紀時,人類想到兩個主要方法整理生產、分配、和消耗。第一既不自由也不民主。讓政府控制一切,告訴人民生產和利用什麼。第二方法自由也民主。讓人民自己選擇生產和利用什麼,透過自由市場實施他們的選擇。
這兩個制度在世界大戰和冷戰中的正面衝突製造出一個明確的結果。在化石燃料的世界裡,等級制度運作不良。流動和開放的社會比僵硬和封閉的社會更能提供產品和服務。平等主義獲勝於等級制度,也是為何工產世界逐漸越民主。
不民主的國家像是戰後的亞洲四小龍和毛澤東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享受到快速經濟成長,但也是因為享用到自由世界已經創立的市場和開放機構。那時,他們大部分都在試圖趕上已經民主的社會,而為了逃離中等收入陷阱也只能民主化。
好消息是長期歷史的觀點,為孟氏的「平穩情境」提供強烈的支持。他的邏輯是化石燃料世界會將中國推往民主。但是也有壞消息。除了曝露出塑造這世界的趨勢,長期歷史也曝露出或許破壞這些趨勢的力量。
我認為有兩種力量值得討論
第一,邏輯不是所有的事實。在過去,有太多時候似乎非常落後的社會打敗了已經適應塑造他們世界趨勢的對手。公元前五百年的雅典是很好的例子。他們擁有該地區當時最好的政治、金融、和航海制度,但依然在斯巴達的軍事主義和波斯財富面前瓦解。今天的民主似乎至少與當時的雅典一樣適應這世界,但這不保證能克服每一個較落後的挑戰者。
在這裡,個人的行動據有很大的影響力。讀著修昔底德痛苦的敘述,我們能發現在伯羅奔尼撒戰爭裡,有很多時點一個不一樣的決定或一點運氣就能授於雅典勝利。相同的,在二十世紀裡的不同時期,民主也有感覺要輸的情況。在1930和1970年代,威權政權似乎佔上風,但民主跳了回來,在40年代打敗了法西斯主義,和80年代蘇聯共產。2010年代的展望有時看起來很黯淡,但誰又能肯定民主不會在2020年代獲勝? 沒有什麼是一定的。
長期歷史曝露出的第二破壞力量是沒有永久的趨勢。民主或許是化石燃料世界最有效的政治制度,但化石燃料世界,像覓食和農業世界,並不是永久的。我們有很多理由相信能源攝取模式會在21世紀大規模的改變。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民主在2115年或許就像王朝帝國在2015年一樣的不合時宜。
我們已經能看到完全新種虛擬社區的崛起。這是前幾代無法想像的事。有時,這些網絡幫助弱小的,拉倒專制者。有時,他授於已經強大的人更強大的武器。我們站在新時代的門檻外,還看不清他會長怎樣。他是否會是人類與機器結合成超級生物體,把民主帶領超越我們能想像的年代? 還是收益全流到一小群菁英中,而差距之大讓民主再次變的沒意義。18到20世紀的民主爆炸,像古希臘的民主爆炸,互許只是人類長期走向等級制度的小例外。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習近平將會被看待為21世紀的第一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