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歷史能幫助預測未來的動向,而戰略預測又到底能從歷史學到什麼? 我過去討論過要回答這問題的第一步是分辨出「正式」和「關係」類比。正式類比利用我們清楚了解的例子,像是說大英帝國,和較不了解的例子,譬如美國霸權,之間的相似性做出比較。基於這些相似性,邏輯學家試圖預測第二例子如何以不同方面或許會與第一個例子一樣。

相較下,關係類比專注於連接不同例子的廣泛趨勢。邏輯學家不只能夠尋找能透露當今時事方向的趨勢,也能找出例子之間,或許能告訴我們當今研究的案例將會如何於其他例子不同,的差別。雖然利用大英帝國和當今全球秩序的正式類比,比利用全球秩序和全部所有過去國際制度的關係類比好做,他容易受到過度注重某個例子的影響。

如果我們以過去五千年不同國度制度的歷史看待美國霸權,而不是僅限制於大英帝國,我們就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規律性: 每個帝國或聯盟,不管你要利用什麼名號,最終都衰敗並瓦解,沒有任何例外。美國霸權或許是這世界有史最強的,但依然被他前者同樣的限制束縛著。

我不是說美國的衰敗是肯定的,歷史也教我們沒有什麼是必然的。但許多事情很相似,而帝國的崛起和衰敗趨勢指向兩個廣泛結論。第一,要認為美國會超越趨勢打破五千年來其他帝國的命運,需求非常有力的證據。第二,直到有人能提供這證據之前,最重要的問題不是美國霸權是否會衰敗,而是什麼時候,並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當我們重新看待問題也就發現不同人會在過去中看到不同模式,也因此對未來有不同意見。。

 

對於歷史的三種解釋

我在這邊討論三位歷史學家的不同詮釋。第一位指出所有西方列強,自公元1500,都逐漸被捲入廣泛的戰略糾葛,逼迫他們花費更多GDP在國防預算上,導致自己國內的投資不足。循環總是一樣的。當一個列強進入經濟衰敗,他對手變的大膽,並更積極的挑戰,讓那列強因為許多戰爭破產。後來,一個新強權代替舊的。

當這解釋被提出,有些人偏向把這關係類比簡化成正式類比,拿當代美國比較於1910年代的英國,英國霸權解散的前一刻。但這太過簡易化了,當他忽略了英國和美國的不同。這些差別是足夠導致美國在90年代的成長和蘇聯的瓦解。這些勝利不表示美國打破了帝國的趨勢,不過是代表他再次度過了一個難關。

第二解釋對於帝國的衰敗提供了個非常不一樣的觀點。觀察著古羅馬,他認為拉倒帝國的力量是基於帝國菁英之間喪失信心。他在20世紀初期英國和21世紀初期美國發現同樣的力量。他注意到20年代厭惡自國離開職位的人才,也在2010年代美國菁英當中發現類似的趨勢。他說: 「或許對美國真正的威脅不是中國、伊斯蘭、或二氧化碳、而是對我們祖先留下的文明失去信心。」

第三版本也不一樣。當我們往前看兩萬年,我認為最驚人的是地理和社會發展的相互影響。在16和17世紀,發展水平的提高允許了歐洲人把大西洋從障礙變成超級公路。在19世紀,對於這超級公路的控制更讓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全球強國。但當發展持續加快腳步,地理的意義也持續變化。到了20世紀,美國已替帶了英國,而在21世紀,太平洋變成最新的超級公路,激發東亞發展,允許中國為全球霸權挑戰美國。

依我看,我認為美國將在下一代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國家,或許下兩代,但不太可能三代。但當我們試圖預測未來的國際秩序,東方的崛起不是唯一需要考慮的動態。當社會發展不斷提升,遺傳學、計算機、機器人學、和奈米技術的革命漸漸融入我們的生體,慢慢改寫身為人類的定義。當這些變化加速,誰是世界第一的這種老派辯論或許將逐漸失去意義。

 

正確的教訓

比較著這些不同預測,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沒有人能準確的預測未來,我們卻能大概拿捏各個結局的機率。歷史的價值不在於問題後的答案,而是在於辨認出不同意見,並思考他們背後的原因。或許美國霸權會在2010年代被自我懷疑拉倒,或許他會再持續另一個六七十年,帶領世界走過革命性的動亂。透過深深思考史學家的結論,決策者能真正的從過去學習。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風痕天 的頭像
    風痕天

    dynastycmc的部落格

    風痕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