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在當今的西方不是好聽的詞。考慮到許多帝國的行為,我們或許能了解為什麼。但帝國也是某種狀態的形容。他往往不是透過策劃或是打算中的事。他是力量大規模失衡造成的情況。刻意碩造出的帝國,像是拿破崙法國或納粹德國,少數能持續。大部分的帝國本身並沒打算成為帝國。他們在成為後才發覺自己是什麼。有時,他們經歷很久也發覺不到自己的身分。這盲目能造成巨大的後果。
世界二戰和一個帝國的誕生
美國在1945年才成為一個帝國。的確,在美西戰爭中,美國刻意奪取菲律賓和古巴,並在當時,開始看待自己為帝國,但他並不是。菲律賓和古巴不過是渴望成為帝國的幻想。他在世界一戰中從這癡想中被搖醒。在這之後是孤立主義的採取和經濟大蕭條。
真正美國帝國的崛起是因為其他事件。不是因為什麼陰謀。他誕生的情況讓他更強大。世界二戰的動態拖垮了歐洲半島,並造成美國和蘇聯的佔領。同樣的動態帶領到佔領日本和美國對他的直接統治。事實上,日本成為了殖民地。
美國突然變成了一個帝國,但並沒有打算維持這狀態。第一,美國可以說是現代第一個反帝國主義的工程。在原則上,他反對帝國。最重要的是,這帝國不是財富的來源,並耗消著美國的資源。二戰擊毀了日本和西歐。對於美國來說,持有這些國家並不提供任何經濟優勢。美國是二戰中幾乎沒受傷害的少數國家之一。他甚至從中獲利。賺錢的機會在美國裡,不在帝國裡。當時,不管是士兵或將軍都想回家。
但不像世界一戰,美國無法放手。一戰時,戰爭擊碎了將盡所有的參與者。沒任何一方有力氣試圖稱霸。美國樂於離開歐洲於自己的動態。二戰不一樣。蘇聯雖然元氣大傷,但仍然強大。他是東邊的霸王,並在沒有美國的情況下,理論上有能力支配整個歐洲。這對華盛頓是個問題。一個真正統一的歐洲,不管是透過自願和有效的聯邦還是由某國主宰,都擁有足夠資源挑戰美國力量。
美國因此無法離開。他不認為自己是在監督一個帝國,也比蘇聯在自己影響範圍內授於他國更多的內政自主權。除了保持軍事存在,美國整理了歐洲經濟,並創造了自己也參加的歐洲防衛體系。如果主權的本質在於能否決定開不開戰,那這權力不在倫敦、巴黎、或華沙手中。他在於莫斯科和華盛頓。
美國策略的原則在於遏制。無法直接侵略蘇聯,華盛頓唯一的戰略是限制他。美國影響力從歐洲擴散到伊郎。蘇聯的戰略是打擊遏制體系的後方,透過支持美國戰線越後面越好的革命和盟友活動。歐洲帝國破碎並瓦解著。蘇聯試圖從殘存部分建設聯盟結構,而美國試圖反擊。
帝國的經濟
與蘇聯聯盟的好處之一,尤其對於革命團體,是獲得軍火的大方供應。與美國靠邊的優勢是能附屬於活躍的貿易區,並有機會獲得投資資本和科技。有些國家,像南韓,因此格外受益。但有些沒有。些許國家,像尼加拉瓜,逐漸感覺到蘇聯政治和軍事支持的好處比與美國擴展貿易多。
美國以經濟力量來說,遠遠的領先他國。他控制著全球海洋,擁有活躍的貿易和投資體系。這體系受益了對美國有戰略關鍵的國家。就是在這時候,冷戰早期,美國開始以帝國行動,就算或許自己沒發覺。
美國帝國的地理,雖然部分上是建設於軍事關係,但主要還是經濟關係。剛開始,這些關係對美國企業不大重要。但當體系逐漸成熟,投資的價值隨著進出口和勞力市場的重要性飆升。像每一個真正成功的帝國,他不是依照什麼偉大的設計或夢想開始。戰略上的必要性在不同國家創造了個經濟現實,直到某些主要工業開始依賴某些國家。最明顯的例子是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他們的石油供應著美國的石油公司,而這讓他們擁有經濟重要性。這後來演變成戰略重要性。
當一個帝國慢慢成熟,他的經濟價值也將提升,尤其當他不執行強迫他國的行動。強迫行動很昂貴並降低一個帝國的價值。理想中的殖民地是一個不被認為是殖民地的地區。他是一個受益於與主權國和帝國其餘區域經濟關係的國家。主要的軍事關係應該要不是互相依賴就是弱勢的客戶國依賴主權國。
這就是美國如何演變成帝國。第一,他擁有壓倒性的財富和力量。第二,他面對著一個在不同國家有潛力在全球舞台上挑戰他的對手。第三,他利用經濟優勢促使一些國家進入經濟,並後來政治和軍事關係。第四,這些國家逐漸成為美國經濟不同區域的必需性。
美國的極限
美國帝國的問題是冷戰的包袱。在這期間,美國對於打仗的期望是以聯盟結構開戰,但承擔戰爭的主要負擔。當「沙漠風暴行動」在1991年開始,基本的冷戰原則依然起作用。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聯盟結構。九一一事件後,於阿富汗和伊拉克開戰的決定也是遵守一樣的模式。組成聯盟,但主要軍力基於美國。大家認為與美國關係的經濟好處將是明顯的。在不同方面,九一一後的戰爭採取了二戰的基本架構。伊拉克戰爭策劃者時常公開討論過去德國和日本的佔領。
沒有帝國能承受直接式統治。納粹或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試圖直接統治波蘭,佔領蘇聯領土,推翻維希法國好治理整個國家。英國人,在另一方面,利用較少許的官員和商人統治印度。相較下,英國人的成績較好。德國不只因為過度伸張,但也因為分散軍力和管理員耗盡自己。英國的作風允許他們把帝國變成對全球體係重要的一部分。德國因為敵人,也因為征服而破碎。
美國在1992年後成為唯一全球性的均衡立量。換句話說,他是唯一能在全球規模上發揮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的國家。美國在過去是,並依然是非常強大。但這不是說他是無所不能。當你聽美國政客辯論俄羅斯、伊郎、或葉門,你會感覺好像美國力量沒有極限。什麼都有極限。要生存的帝國必須認清他們並遵守他們。
美國帝國的主要極限和英國或羅馬帝國的極限一樣: 人口。在歐亞大陸,美國一但踏上陸地就處於數量劣勢。美國軍力是基於力量乘數,以較小部隊,利用能比敵人先毀滅對方的武器。有時候這策略有效。長期來說卻不是如此。敵人承受消耗的能力比小規模的美國軍力高出許多。美國在越戰學到這教訓,並於阿富汗和伊拉克重新體會。伊拉克人口將近兩千五百萬。美國部屬了十三萬士兵。消耗率壓倒了美國人。但認為美國人無法承受戰爭的人不能忘了越戰持續了七年,而伊拉克戰爭也差不多。美國人民可以有耐心。問題在於戰爭的數學。到了某階段,消耗率已讓那政治目的不值得了。
部屬主軍到歐亞大陸是不可設想的,除了或許較特別的案例,當有耐力的壓倒性力量能被帶到一個必須勝利的地方。這種機會卻很少,並要隔很久才可能發生一次。另一戰略是間接戰。把戰爭的負擔轉移到願意承擔或無法避免的一方。二戰的開頭,美國就是這樣支持英國和蘇聯對抗德國。
間接戰有兩種。第一是支援有相同利益的當地勢力。阿富汗戰役的初期就是如此。第二是維持國家間的力量平衡。我們可以在中東慢慢看到這趨勢,當美國在區域的四個主要力量間移動 (伊郎、沙烏地、以色列、土耳其),不停的一個換一個的支持。在伊拉克,美軍以空襲支持伊郎陸軍。在葉門,美國支援沙烏地攻擊受伊郎訓練的胡賽組織。
這是帝國的本質。英國人說過沒有所謂永久的朋友或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美國還在學習這教訓當中。美國在明確指出朋友和敵人時較有吸引力。但這是一個帝國無法享受的奢侈。
建設平衡的體係
美國當今戰略的重新平衡是在學習如何平衡。一個全球性力量不能允許自己直接介入世界各地的不同衝突。他會很快耗盡自己。利用不同手法,他必須製造區域性和全球性的平衡,但不奪取他國國內主權。關鍵在於製造他國會為帝國利益行動的情況。
這並不簡單。第一步是利用經濟獎勵塑造他國的行為。這不是美國商務部,而是企業的任務。再來是為不安穩的國家提供經濟援助。第三是軍事援助。第四是提供顧問。第五是派出壓倒性的力量。從第四升級到第五是最難掌握的。壓倒性力量幾乎是不應該用的。但當顧問和援助無法解決緊急問題時,唯一剩下的也只有壓倒性力量。羅馬軍團不常被利用,但當被派出,他們的確是壓倒性的力量。
帝國的責任
到現在,我一直刻意以帝國描述美國,知道這詞不好聽。稱呼美國為帝國的人一般是以邪惡的定義。但面對現實是有幫助的。如果美國開始以帝國看待自己,或許他能學到珍貴的教訓。沒有什麼比一個帝國草率利用他的力量還危險。美國沒有刻意要成為帝國。其實不管怎樣,他的意圖都不重要。情況、歷史、和地緣政治塑造出一個,如果不是帝國,卻有很多帝國特徵的實體。帝國不一定是壓抑的。波斯帝國在很多方面算自由的。美國理想和美國現實不是完全不相容。但有兩件事必須面對。第一,美國無法交出他的力量。沒有可行的方法能執行這事。第二,因為他龐大的力量,不管他願不願意,他會介入不同衝突。帝國時常引起恐懼,有時尊重,但從不會受到世界的愛戴。假裝自己不是個帝國騙不了任何人。
在中東當今的重新平衡行動是美國戰略的根本平衡。他是笨拙並沒經過深思熟慮的,但他正發生中。至於剩下的世界,美國將到來的念頭會越來越少。美國不會介入。他會管理問題,有時受益某個國家,有時另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