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的意思越來越廣。他是從英文的Middle East翻譯,而這又起源於十九世紀的英國外交事務部。英國劃分離英國最近的地區和大部分的北非為「近東」,英屬印度東邊為「遠東」,而英屬印度和近東之間為「中東」。對英國外交事務部,這是個有效整理自己和不同地區的模式,當英國 (並在較小程度上法國) 不只決定了不同地區的名字,也命名了後來在近遠東出現的國家。
今天,中東這詞如果還代表著什麼的話,指出了阿富汗西邊和沿著北非海岸穆斯林佔多數的國家。除了土耳其和伊郎,該地區主要是阿拉人,也並主要是穆斯林。在這區域內,英國,以歐洲模式當範本,創造出不同政治實體。英國把擁有許多不同複雜關係部落的阿拉伯半島塑造成沙烏地阿拉伯。該國家是基於那些部落的其中之一: 沙特部落。英國創立出伊拉克,並把埃及塑造成統一的君主制。比較沒受到英國影響的土耳其和伊郎,自己變化成世俗的民族國家。
這規劃出中東兩條斷層線。第一是歐洲世俗主義和伊斯蘭。當蘇聯在冷戰中深深介入該地區,這斷層線被快速的形成。地區的一部分是以軍事為中心的世俗社會主義。另一部分是主要在阿拉伯半島的傳統保皇伊斯蘭主義。第二部分大致上是親西方的,而另一部分,尤其阿拉伯人,親蘇聯。當然事情比這複雜多,但這分別授於我們足夠的框架。
第二斷層線是該地區被創立出的國家和表面下的現實。在二十世紀中,歐洲的國家大致上符合著民族國家的定義。歐洲人在中東製造出的國家就沒有。這又分為兩層。在低層,我們有不同部落、家族、和民族。當他們形成了這些被發明的不同國家,他們也被這些不同國家的國界分離了。高層裡,我們有對伊斯蘭教的廣泛忠心,和伊斯蘭教裡主要運動,什葉和遜尼主義,要求的忠心。在這裡還要加上前埃及總統納賽爾的泛阿拉伯主義,認為所有阿拉伯國家應該統一於單一的阿拉伯民族國家。
要擁有對中東的任何了解,需求從世界一戰後,被疊加在個非常不一樣的社會和政治現實上的新政治地理開始。這一切是為了限制廣泛區域和民族團體的權力。後來被發明的國家要不是採取世俗主義,就是轉向傳統主義,當做工具管理不同團體和宗教。唯一各方普遍同意的議題是以色列,當各方都反對。但就算是這裡也不過是幻影多於現實。世俗的社會主義國家,像是埃及和敘利亞,積極的反對以色列。傳統的保皇國,因為受世俗社會主義的威脅,看待以色列為潛在的盟友。
蘇聯解體的餘震
蘇聯的解體也代表了對世俗社會主義國家支持的消失。其結果是傳統派國家勢力的增強。這不是單純金錢的問題,雖然這些國家都有錢,這也是價值觀的問題。世俗社會主義運動失去了靠山也失去了可信度。一些基於世俗社會主義和蘇聯支持的運動,像是法塔赫,相對於建立於唯一剩下的伊斯蘭主義的團體,逐漸失去勢力。這是個動盪的過程。但我們必須記得這些曾經擁有如此潛力的國家依然存在。他們不過失去了過去新世界承諾的力量。在當時,埃及的穆巴拉克、敘利亞的阿薩德、和伊拉克的海珊都還在位。雖然領導者是腐敗的,這些運動曾經擁有著前途的光芒。蘇聯解體後,這些運動也就只剩下腐敗。
蘇聯的解體激發了伊斯蘭教。聖戰者在阿富汗打敗了蘇聯,而伊斯蘭教以外的其他選擇都破碎支離。並且,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發生在蘇聯的末期。兩國都是英國外交的遺產,而在該地區繼承英國角色的美國,介入保護英國的另一發明,沙烏地阿拉伯,並解放科威特於伊拉克。從西方立場看,這是穩定地區的必需。如果該地區出現了某個不受挑戰的當地霸權,後果將不堪設想。對他來說,沙漠風暴行動是綜合阿拉伯國家反蘇聯的簡單並合乎邏輯的行動。
在阿富汗打敗蘇聯的經驗,和世俗政權失去正統性導致了兩個過程。第一,次國家的不同團體開始看待現有政權為強大的,但不合法的。在另一方面,阿富汗事件把復活泛伊斯蘭思想重新拿上了檯面。對於阿富汗打勝仗的遜尼派,奪去極端伊斯蘭政治軍事發言人角色的什葉派動態,是採取行動的最佳理由。
但這有三個主要問題。第一,極端份子必需透過歷史背景發表泛伊斯蘭主義。這背景是跨國的哈里發國,一個廢除現有國家,並把政治現實調整於伊斯蘭教的政治實體。極端份子回到十字軍時代採取背景,而自從科威特"東征"後被看為是主要基督勢力的美國,自然的成為了目標。第二,泛伊斯蘭主義者必需證明出美國不但是伊斯蘭的敵人,更是脆弱的。第三,他們必須利用不同國家的不同團體推翻被認為是腐敗的穆斯林政權,不管他是世俗還是傳統派的。
這結果是蓋達組織和他逼迫美國在伊斯蘭世界東征的戰役。蓋達組織尋求透過暴露美國脆弱的行動,來逼迫美國行動。如果美國不行動,這將放大美國弱勢的形象。如果他行動,這將顯示出他是與伊斯蘭敵對的。美國的行動將導致對腐敗政權的起義,推翻歐洲規劃的邊界,並點燃更多的起義。關鍵在於暴露出不同政權的弱點,和他們與美國同謀的跡象。
於是九一一事件發生了。當下看,那行動似乎失敗了。美國對此攻擊的反應是巨大的沒錯,但中東沒發生起義,也沒有政權被推翻,當反而許多穆斯林政權與美國合作。在這期間,美國與蓋達組織和他的塔利班盟友展開了激烈的戰爭。在第一階段,美國成功了。但在第二階段,在他重塑伊拉克和阿富汗內部的欲望中,他逐漸陷入了次國家的衝突中。美國陷入了製造戰術解決方案,而不是面對戰略問題,也就是說戰爭導致了該地區國家的機構解體。
摧毀了蓋達組織,美國在三個方面製造出更大的問題。第一,他釋放出了次國家團體。第二,他們不管在哪裡打鬥,就在哪製造出他無法彌補的真空。最後,在削弱政權和加強次國家團體中,他幫助了提供哈里發是唯一能有效統治穆斯林世界的制度,和唯一能有能力對抗美國與他盟友的理由。換句話說,雖然蓋達組織失敗對腐敗政府製造起義,美國毀滅或危害到一系列那些同樣政權的成功,為跨國伊斯蘭打開了門。
阿拉伯之春被誤認為是自由民主的崛起。其實多於任何其他事,他是失敗推翻不同政權的泛伊斯蘭運動的起義,並讓敘利亞陷入長期的內戰。這衝突擁有次於國家的因素。許多不同派系之間的鬥爭授於從蓋達組織出來的伊斯蘭國空間運作。這也提供了創造理想哈里發的第二動力。泛伊斯蘭主義者不只對抗美國,也為了遜尼哈里發與什葉異教徒打鬥著。伊斯蘭國設立了蓋達組織在2001年尋求的結果。除了伊拉克和敘利亞,他也在其他伊斯蘭國家擁有持續作戰的空間。
美國新戰略和他的影響
在這時候,美國被迫改變戰略。美國有能力破壞蓋達組織和打敗伊拉克軍隊,但對於佔領並安撫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能力卻有限。當初幫助達成先前兩目標的不同派別,也同樣讓安撫變成不可能的任務。與某團體合作代表了疏遠另一個。這持續的平衡行動讓美國脆弱於願意開戰的派系。在敘利亞,世俗的政權對抗著一系列的非極端化的世俗和宗教派勢力,在加上新崛起的伊斯蘭國。美國無法結合所有不同的非伊斯蘭國團體為單一的有效勢力,而因為他的壓抑政策,美國也無法與阿薩德政權言和。以當時可以利用的力量,美國無法與伊斯蘭國抗衡。
以某種方面,中東的中央被挖空變成一種許多不同競爭力量的漩渦。黎巴嫩和伊郎的邊境透露出兩件事。第一,次國家團體才是真正該地區的現實。第二,當敘利亞和伊拉克之間的國界被消除,那些力量,尤其是伊斯蘭國,製造出哈里發的核心要素: 一個跨國,或應該說跨邊境的勢力。
美國戰略從80年代雷根總統的政策變的越來越複雜,也就是允許敵對勢力開戰。伊斯蘭國從單純打鬥變向異端什葉派和已建立的國家開戰。這地區是已四個主要勢力包圍: 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伊郎、和土耳其。各方都以不同方式面對這情況,各方都擁有不同內部黨派,但盡管如此,各國都有所行動。簡單來說,有三方是非阿拉伯勢力,而唯一的阿拉伯國家,沙烏地阿拉伯,是或許最擔心內部威脅的。
對伊郎來說,伊斯蘭國的危險在於能夠於伊拉克製造出再次威脅他的有效政權。也所以,伊郎維持著對伊拉克什葉派和阿薩德政府的支持,但也同時試圖限制阿薩德的勢力。
對在過去與激進遜尼勢力合作過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國是個威脅到它存在的危機。伊斯蘭國號召著跨國伊斯蘭運動,並有可能與其偏傳統的國民產生共鳴。沙烏地、約旦、和其他海合會會員害怕著伊斯蘭國的傳統主義,但也害怕伊拉克和敘利亞裡的什葉勢力。沙烏地必需在不讓步於什葉勢力的情況下遏制伊斯蘭國。
當今的情況對以色列是同時有利又可怕。他的效益在於讓自己的不同敵人對付互相。阿薩德在過去有支持過真主黨 (HEZBOLLAH) 對抗以色列,而伊斯蘭國是以色列的長期威脅。只要他們持續鬥爭,以色列的安全將得到加強。問題在於有一方終究將在敘利亞獲勝,而那一方或許將比以前面對過的任何事情危險,尤其如果伊斯蘭國思想擴散到巴勒斯坦。到最後,伊斯蘭國比阿薩德政權危險,而這顯示出以色列的選擇,從長遠看是如此的糟糕。
土耳其是最難理解的。他們看待阿薩德政權為敵人,到甚至認為比伊蘭國還危險。有兩種方法解釋他們的觀點。第一是他認為伊斯蘭國最終將被美國打敗,而介入敘里亞將壓迫土耳其的政治制度。第二是或許他沒像其他勢力那麼的反感伊蘭國勝利。雖然土耳其政府強烈的否認指控,一直有謠言他支持伊斯蘭國裡的些許黨派。西方抱著懷疑,當聲稱土耳其情報局運送武器給敘利亞裡未知方的謠言在土耳其的大選裡造成轟動。除非土耳其認為伊斯蘭國是他最終能控制的運動,並用於在幫助他在該地區稱霸鋪路,或土耳其認為直接對抗伊蘭國會遭到他在國內的直接反擊,我們無法理解土而其的行為。
伊斯蘭國在該地區的角色
伊斯蘭國是蓋達組織合乎邏輯的延續,當蓋達組織基發出伊斯蘭力量的形象,並把美國塑造成伊斯蘭的威脅。伊斯蘭國為了利用蓋達組織製造出的情勢,設立出了個軍事政治框架。他的軍事行動令人深刻,當他攻下了幾個關鍵城市。伊斯蘭國士兵在戰場上的靈活性和他在作戰中提供大量部隊的能力,不禁讓我們思考他們如何獲得這些資源和訓練。
不管如何,伊斯蘭國大部分的士兵陷於重圍,被三個敵對勢力包圍著。敵對勢力合作著,也競爭著。以色列和沙烏地正進行談話。這不是第一次,但雙方經歷著一種從為有過的緊急感。對美國,與伊郎合作對付伊斯蘭國比伊郎的核能計劃重要。沙烏地和其他海合會會員結合利用於葉門的空軍能力,在必需的時候也能利用於其他地方。
只要沙烏地能維持內部的政治穩定,這重圍大概會持續。但伊斯蘭國已經有在某些地方突破了,像是在利比亞的地方行動的某些團體。許多人認為那些勢力不過是利用伊斯蘭國的名字罷了,像是某種連鎖店。但伊斯蘭國的運作不同於蓋達組織。他公開的想成為一個哈里發,並不允許被他人否認這願望。他的運作方式在最基本也至少是某種中央化的指揮和控制。以戰略方面看,這是遠比以往的任何非國家勢力有效。
世俗主義在穆斯林世界似乎持續後退。遜尼對抗什葉和複雜的競爭派別是該地區兩層次的掙扎。西方世界在過去接受了鄂圖曼帝國在該地區的稱霸,而這持續了將近一百年。如今,領先的西方列強缺乏安撫伊斯蘭世界的力量。安撫十億人口超越了任何人的能力。伊斯蘭國採納了蓋達組織的思想,並試圖制度化他。周遭國家的選擇有限,而與互相合作的意願也有限。世界列強缺乏資源打敗伊斯蘭國和他過後的潛在動盪。其他國家,像俄羅斯,害怕著伊斯蘭國擴散到自己的穆斯林人口。
值得注意的是當今的事件是基於蘇聯瓦解的激發。另外必須指出的是蓋達組織的打敗導致了他繼承人伊斯蘭國的崛起。當今的問題在於該地區的主要四勢力能否,並願不願意控制伊斯蘭國。而再更深入就是土而其在想什麼,尤其當土而其總統的勢力似乎在衰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