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將討論印度,而這將不是件簡單的事情。當我們研究歷史,我們傾向研究我們可以標籤的統一政體,像是「羅馬帝國」或「中國」,但強調於統一性往往導致於隱藏許多歷史差異的標籤,像譬如說歐洲。我們許多對印度歷史的了解來自英國歷史學家,而英國歷史學家大概是歷史偏見的最大代表。基於我們有限的時間,我把這分列成七個部分。

1. 吠陀。你或許記得,印度河域是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但這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750年消失。在這之後發生了一段很長的雅利安人遷居。我不是在說納粹主義裡的雅利安人種,而是說從高加索遷居於印度河-恆河平原的雅利安人。我們得知到關於這些雅利安人,主要是因為他們留下的宗教經文,而最早的經文稱為吠陀。吠陀也是早期後來演變成印度教的經文,雖說在一開始他不算是印度教。這些經文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可惜我們只能說到這裡。

2. 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印度最持久和最奇特的制度之一。讓我們讀一段關於神我(瀰漫在宇宙中的自我)的吠陀。「當神我被分裂時,他們把他區分成幾部分? 他的嘴巴變成了什麼,他的兩手臂呢? 他的兩大腿和兩腳叫做什麼? 他的嘴巴變成了婆羅門,他的兩手臂被製作成剎帝利,他的大腿成為了吠舍,首陀羅誕生於他的雙腳。」

以上解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身為神我的嘴巴能與眾神溝通,位於最高點。原是手臂的剎帝利變成了戰士。提供金錢給婆羅門和剎帝利的吠舍,來自神我的大腿。位於最低點的首陀羅來自雙腳。他們是社會秩序基礎的勞動者和農民。其他階級都比他們高等。

種姓制度將演變的更複雜,但這基本的四個劃分,在大部分的印度歷史當中,維持不變。種姓制度也是印度教裡下一個大概念的基礎。

3. 法。「法」是一個人在人生和社會裡的角色,由出生和種姓決定。薄伽梵歌的一段解釋了這思想。克里希那,黑天神,與戰士阿周那: 「考慮到自己的責任,你不應該動搖,因為對個剎帝利來說,沒有什麼比個正義的戰鬥好。」薄伽梵歌是摩訶婆羅多的一部分,描述了一個兩王國之間的漫長複雜戰爭。

透過這片段我們可以觀察到「法」的重要性。克里希那基本上對阿周那說,因為他是個戰士,一個剎帝利,他必須戰鬥。就算如果他不擅長作戰,這依然比不遵守自己的「法」好。所以如果你是個剎帝利,你寧願做個劣質戰士,也不要當最好的廚師。基本上,你寧願不良的履行自己的天職,也不要優越的履行他人的。這帶領我們到下一部分。

4. 輪迴、解脫、和業。我們有個人和社會理由履行自己的「法」。社會理由很明顯的就是法和種姓合併成優良的社會凝聚力。你可以確認正確數量的廚師和戰士。但如果你的天職是一輩子挖動物糞便,而當你看到他人擁有較好的人生時,你又為何會持續如此作?

這帶領我們到輪迴、投胎、重生循環的概念。基本上,這思想是當你死後,你的靈魂將轉移到另一個誕生的生物上。如果你履行你的法,事情將改善,而你將投胎成較高階級的存在。但最終目標不是投胎成婆羅門,而是脫離這循環。維持這一切的法律叫作「業」,而森林奧義書解釋的最好。「施善者變善,施惡者變惡。以美德變有德性,邪惡變邪惡。」順帶一提,奧義書本來是出現於評論吠陀,但後來也成為了神聖經文。

這是個整理整個社會秩序有效的方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而因為這角色擁有宗教的層次,社會保持平衡。

但如果你要創歷個帝國,身為宗教,印度教有個問題。每個人通往救贖的路徑是個人的。原先的婆羅門有試圖定位自己為政治領導,但印度教並沒有強調信徒必需服從他們的領導者。這帶領我們到下個部分。

5. 佛教。我們無法真正的確定,但根據傳統的傳記,這故事開始於公元前六世紀。

當時有個王子名叫釋迦牟尼。他被父親困在宮殿裡,因為有人預言如果他離開的話,家族將失去王國。他父親為了不讓他有任何離開的念頭,確認他過奢侈的生活。但他終究懷疑人生不僅如此,因此偷逃出了宮殿幾次。在一次的旅程中,他遇見了一位老人,一位病人,和一具屍體。領悟到痛苦的普及,釋迦牟尼離開了宮殿,放棄了王位,尋找所有聖人,試圖找出人生如何能會是這樣的一個可怕結局。

釋迦牟尼變成了禁慾者,一次禁食和冥想好幾天,希望找到啟示。終於,在棵樹下冥想了一個月後,他找到了: 涅槃。

他終於了解了人生的意義,並且開始教導成為他徒弟的人。他變成了佛,也就是老師的意思,並教導著四諦。

1. 一切生存是苦

2. 人的苦難來自永恆的生存欲

3. 想去除痛苦,就要消滅產生痛苦的原因

4. 滅壞的修行方法是必須要去修行八正道

以宗教來說,佛教需求大量的冥想、適度、也沒有什麼有趣的儀式。如果你是個和尚,你也不像其他聖人能擁有什麼權力,必須放棄一切。要等到佛教傳到中國後,才發展了較有趣的一面,像是少林寺,而這演變成連大概釋迦牟尼也認不出來了。但我們畢竟不是在討論好玩的民粹宗教,我們討論的是傳統的禁慾佛教。或許修行八正道讓我們過充實和開心的生活,但根據我們所學的,人類似乎不想要過充實和開心的生活,要不然他們當初就不會放棄狩獵採集的生活。

可是佛教依然是具有吸引力的,尤其如果你是低種姓的印度教徒,因為佛教沒有種姓制度。理論上,任何遵循八正道,並放棄所有欲望的人,都能解脫於痛苦,並在今世達到涅槃。我們不需再等待幾千年的投胎。
 

6. 阿育王。我們必須記住在印度的大部分歷史上,印度不是個統一的地方。他充滿著不同的執政和城邦。印度經歷過兩次當地的政治統一。公元前三世紀的孔雀王朝和三世紀的笈多王朝。我們所感興趣的是孔雀王朝阿育王

阿育王試圖完全地利用佛教原則統治。他本來是個擴展他祖父帝國的戰士。在他見識了他軍隊如何蹂躪某王國之後,阿育王皈依於佛門。他開始在王國各地建設窣堵坡,顯示他對佛祖的奉獻。他也在帝國內各地建立了許多石柱,宣布他的德政,並宣稱他將以「法敕」統治,包含了例如孝敬父母,為人誠實、禁止殺生等。

這些不是像印度教裡的個人目標,而是互相關係的目標。這也是為何阿育王的帝國並沒有很佛教,因為佛教不太關心世界的秩序。佛教認為自我充實將帶領到世界秩序。到了盡頭,阿育王的帝國沒有比阿育王長壽許多,佛教也逐漸在印度衰敗,直到將近滅亡。

7. 大結局。或許就像瑜珈一樣,印度教是世界上最柔軟的宗教,而這也是為何他時常以多神論被描述。他們對於眾神能採取許多不同形式的信仰,讓印度教吸收別的宗教變的容易。佛教就是如此。到後來,釋迦牟尼變成了印度教神之一的另一形式。印度教沒有驅逐佛教,而是吸收了他。

這一切代表了雖然印度教擁有龐大的多元和柔軟度,他核心的輪迴、解脫、業、和種姓制度為印度次大陸提供了千年的社會凝聚力。幸運的是,佛祖的教誨有向東遷移到中國。

arrow
arrow

    風痕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